【南方日報】為現代農業帶來“科技強芯”
省農科院與惠州深入開展院地合作,助力鄉村振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就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作出明確部署。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自2017年省農科院與惠州簽訂了院地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形成了“共建平臺、下沉人才、協同創新、全鏈服務”的成熟體系,成立的省農科院惠州分院,已成為鏈接先進農業科技與惠州農業生產一線的橋梁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孵育平臺,創新驅動惠州農業高質量發展。
如今,隨著“院地合作”產學研不斷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能進入惠州田間地頭,悄然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帶動企業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為現代農業發展埋下了“科技強芯”。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在惠州開展鹽堿地試種育種,今年秋收再迎豐收。
良種筑基 激活鄉村振興“芯”動能
“今年粵薹2號總體長勢很好,現在已經開始采收第二批菜心?!苯螘r間,惠州菜薹迎來大量采收期。在博羅縣平安合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欣喜地指著正在采收的菜薹向專家說,相比其他品種,粵薹2號會生出很多側薹,長勢還很壯碩。
據了解,粵薹2號是一種遲菜心,由省農科院蔬菜所選育并于2021年通過農作物品種評定,為雜交一代中早熟品種?!案鶕嚪N情況來看,該品種適合在惠州推廣種植?!笔卟怂┦糠凡炜戳瞬诵拈L勢后,向合作社建議在采收主薹后及時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適當使用新植霉素進行防控,避免出現主薹感染軟腐病,造成側薹無法采收。
種業強,則農業興。近年來,在服務惠州鄉村振興過程中,省農科院惠州分院協助惠州開展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等遴選工作,深入鄉村一線開展新品種培育、推介,為惠州鄉村振興筑下種業基石。
“你種植的檸檬落葉嚴重、坐果率差,要增施有機肥、做好果園管護?!痹诨葜莺虾剔r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檸檬種植基地,2.5萬余棵四季青檸檬經過多年種植管理,但產量還不如人意,省農科院果樹所研究員黃永敬通過查看果園情況,現場為果場主人給出了針對性的“診療”措施。
在惠城區橫瀝鎮的書香農場,省農科院作物所專家李曉波對當地石榴、柑橘和葡萄基地進行了考察,“現在葡萄和柑橘都處于幼苗期,適宜開展馬鈴薯套種?!笨催^了種植情況,李曉波針對提高耕田畝產量的目標,提出了套種馬鈴薯的方案,得到了農戶的認可。
今年春耕期間,作為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省農科院先后派出40余名農業專家來到惠州,深入鄉村一線助力科技興農,并深入參與惠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選樹工作,共推薦“南晶香占”等80個品種,“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等63項技術,作為符合該市本地自然資源條件及農業生產發展要求、推廣應用可操作性較強的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惠州是珠三角地區的蔬菜種植大市,也是省內優質蔬菜種苗重要供應基地之一。為助力惠州商業化蔬菜育苗產業快速發展,省農業科學院設立了“惠州市科芯種苗”蔬菜產業研究院專家工作站,通過新品種引進、標準化種植,強化惠州蔬菜產業在省內地位,升級惠州蔬菜產業,推進“三農”服務工作。
如今,工作站專家團隊已為基地引種茄果類、瓜類、豆類等蔬菜新品種100余個?!?月份,我們組織專家對基地引進的辣椒新品種早熟性產量進行評價?!笔∞r科院惠州分院相關負責人說,在精心栽培管護下,基地引進的11個辣椒新品種產量潛力被激發,展現出顯著的產量差異,結果將作為對優勢新品種篩選的重要評價依據。
“未來,我們還將通過苗基地探索優質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并聯合蔬菜產業發展實施主體,組織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等,將新品種向更大范圍推廣應用,助力惠州鄉村產業振興?!痹撠撠熑苏f。
綠色創新 為惠州農業增添“科技綠”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觀測試驗基地建設。
近年來,惠州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截至目前,惠州農業科技貢獻率超65%,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9%,排在全省前列。
“這個小球里裝的是赤眼蜂,是一種可以用卵寄生在害蟲上的蜂種,在防治害蟲上可減少農藥施用,起到綠色防控目的?!?/p>
這是今年春耕農業科技下鄉展示會上發生的一幕,來自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展示的生物防治技術引來當地農戶圍觀,大家對這種全新的生物防治技術很好奇,紛紛想帶一些產品到田間試用。
“球里裝著近2000只赤眼蜂卵,其羽化后就變為帶有翅膀的赤眼蜂成蟲,飛出去‘消滅’害蟲?!爆F場,省農科院植保所博士郭義拿著“蜂球”介紹說,這種球形的造型實際上是“不倒翁”,具有防水、防傾倒的作用,且在田間可以完全消解,不遺留垃圾,目前主要用于防治玉米害蟲草地貪夜蛾、沉香害蟲黃野螟等。
其實,這個小球此前就已在惠州的農業生產中投用。去年11月,惠城汝湖的一處玉米生產基地,基地的甜玉米正值拔節至大喇叭口期,是草地貪夜蛾低齡幼蟲危害初期,也是防控該害蟲的關鍵期,省農科院專家對這片基地進行了“蜂球”防治害蟲的試驗。經過田間實踐,“蜂球”較好地完成了“以蟲治蟲”的使命,防治效果顯著。
推廣“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控技術,既減少了田間農藥用量,減輕人工噴灑農藥的人工成本,也有益于整個農田生態系統,是生態環保的綠色防控技術,符合國家提倡的減肥減藥政策。
“目前,我們在惠州水稻、荔枝、玉米等多種作物上,推廣捕食蝽、平腹小蜂、捕食螨等生物防治的天敵昆蟲,為多種作物的有機種植、綠色種植提供技術支撐?!惫x說。
農產品不僅要種得好,也要讓消費者食得安心,而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則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前提。
今年以來,在省農業科學院惠州分院的橋梁推動下,該院農業質量標準與監測技術研究所(下稱“質標所”)專家團隊多次來到惠州走訪、調研,推動惠州主要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進程,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3月,質標所專家團隊來到惠陽區和博羅縣,對荔枝和絲苗米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選址進行調研,在調研的過程中,省農科院科研人員和企業家分別圍繞荔枝和絲苗米就未來發展趨勢、存在問題、企業發展等方面展開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經過走訪,專家發現,惠州部分農產品現有標準存在適用性和配套性的問題,使得生產主體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規程操作,造成農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管理不規范,導致了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難以保證、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不利于農產品的品牌培育和管理,限制了當地產業品牌的影響力和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提高農產品標準化適用性、配套性勢在必行。
“建設標準化示范基地是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基礎,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辟|標所標準室主任楊慧提出,惠州要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為抓手,著力打造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基地,構建起當地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標準基地建立不僅能規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也能促進各地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普及率和品質提升?!?/p>
荔枝上市季,省農科院質標所為惠州荔枝評選開展理化品質指標和農藥殘留質量安全指標檢測。
“一縣一清單” 科技支撐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省最具實力的農業科研機構,省農科院設有15個科研院所,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及一個占地20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近年來,省農科院與惠州的院地合作不斷深化,特別是今年全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啟動以來,該院制定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科技支撐工作方案》,以“一縣一清單”科技服務,建立“一所牽頭、多所參與”的工作機制,推動院地合作模式下沉基層,助力縣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9月11日,省農科院與博羅縣人民政府簽訂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科技支撐”框架協議。雙方將開啟院地合作,探索創新路徑,深化互動交流,共同推進省委“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部署在博羅落地落實。
博羅是農業大縣、廣東重要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也是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18.3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4.28萬畝。近年來,博羅突出示范引領、產業先行、生態優先、改革牽引,高標準打造環羅浮山等5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連點成線、以線帶面,示范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博羅雖然有一定的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但離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辈┝_縣有關負責人指出,從農業大縣跨步邁向農業強縣,更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據悉,此次省農科院與博羅縣簽訂框架協議,將圍繞“搭平臺、建基地、育人才、培龍頭、強產業”等方面,與博羅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科技合作,重點將為博羅涉農企業和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省農科院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院將以組織化、系統化、項目化的方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科技服務“百千萬工程”,推動更多科技合作成果在博羅轉化和應用,為博羅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9月21日,省農科院再次與惠陽區人民政府簽訂科技支撐合作,該院將對標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惠陽特色的“土特產”,在“土”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產”字上做延伸,推動惠陽“土特產”做精做大做強,以科技支撐惠陽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繼續瞄準惠州農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通過調查研究,科學制訂縣域農業科技合作服務工作清單,從品種選育、栽培加工、品牌建設、降碳減污擴綠等方面科技支撐全產業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農科力量?!笔∞r科院惠州分院主任季天榮說。
■特寫
新品種融合新農藝
鹽堿地種出致富糧
將曾經損失的土地變為良田,讓良田實現更高產量,這是科技手段為農業現代化帶來的革新,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可靠途徑。
今年秋收時節,在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曾經荒蕪的鹽堿地,迎來了又一次稻田豐收。測產結果顯示,此次晚造水稻畝產干谷982.96斤,相較于去年(719斤)增產37%,產量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這樣的數據,再次讓參與鹽堿地改造的農業科學人員為之振奮。
去年下半年,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和惠州農業農村技術單位人員聯合對這片鹽堿地進行了技術改造,通過土壤改良、耐鹽稻種栽培和科學管護等方式,實現了惠州鹽堿地稻作改良的首次突破。
“今年早造期間,我們再次引進了14個耐鹽水稻品種,在鐵涌鹽堿地種植后,模擬海水倒灌試驗,最終對比篩選出了表現較好的3個品種,于晚造期間開展大田生產試驗?!笔∞r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劉傳光說,最終結果表明,這些品種高耐鹽和高產、優質的優勢突出,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
除了種植水稻,省農科院科技人員還嘗試在這片鹽堿地冬種馬鈴薯。從去年開始,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李小波研究員團隊,也來到河潭村開展了馬鈴薯耐鹽堿品種的試驗。
“目前我們已成功篩選出100多個馬鈴薯耐鹽株系?!崩钚〔ū硎?,今年冬種將繼續開展馬鈴薯耐鹽堿品種試驗,希望找到有推廣價值的耐鹽馬鈴薯品種,爭取下一步在惠東縣鹽堿地推廣種植耐鹽馬鈴薯品種。